绝大多数企业的制度管理,实行的是各职能部门分散管理的专项管理体制,即一级管理体制。这种一级管理体制的弊端在于: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分散在各个部门,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削弱甚至被割裂;制度政出多门,要求各自不同,很不规范,影响其权威性;制度建设的出发点难以摆脱部门本位,不是完全站在企业的总体利益考虑问题;制度建设存在短视行为,不能充分聚焦并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。
因此,对于较大规模企业、尤其是母子公司模式的多级企业,需要建立制度的二级管理体制,即:由一个职能部门对企业的制度建设进行统一归口管理,加强企业层面制度建设的统筹管理,而各职能部门仅行使对本职能领域制度的垂直监督与管理职能。这种多级管理体制有利于实现制度建设与企业总体目标、发展战略的有效协同,从而形成制度的合力。
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,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和各级管理人员。因此,要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,需要在制度设计前对各职能部门进行充分的统筹和协调,兼顾企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。依据职能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、制度管理自上而下的原则,采用职能组织与委员会制相结合的方式,对制度进行分级管控,即:以企业的制度管理委员会作为制度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,以制度管理职能部门、制度管理岗位作为制度管理的执行单位,制度管理的组织形式,如图所示:
图:制度管理组织示例
1.制度管理委员会
制度管理委员会是企业制度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,一般由企业高层领导与各部门负责人组成,其主要使命是确定制度管理工作的方向、计划和目标,并负责企业关键制度的审议与决策,具体责任包括:
(1)负责制度管理规划的审批、相关制度的发布审批。
(2)负责重大制度优化工作的最终决策。
(3)负责企业级关键制度的评审。
(4)负责其他涉及企业制度管理体系优化工作的重大决策。
2.制度管理职能部门
制度管理职能部门在企业制度的中观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制度管理职能部门由制度责任部门和制度主管部门组成。制度责任部门负责相关制度的建立、发布、优化、废止,并负责宣贯、培训、协调及组织工作。制度主管部门负责制度管理各项制度的制定,以及对企业关键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管控,其具体职责如下:
(1)负责企业制度体系框架以及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动态优化。
(2)负责企业的整体管控,指导各部门实施制度管理。
(3)负责企业制度it固化需求的提出,利用信息系统推动制度信息化管理进程。
(4)组织企业级制度的建立、发布、优化及废止管理, 负责企业制度知识库的建立和更新,落实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。
(5)负责企业级制度的建立、优化、废止申请的审批,组织协调工作和制度的发布工作。
(6)负责企业各级各类制度文档的备案管理。
(7)会同相关部门,组织企业制度的培训、交流等工作。
3.制度管理岗位
制度管理岗位由各部门的制度管理员组成,制度管理员负责部门内制度的管理工作,以及制度建立、发布、优化、废止的发起工作,并负责响应制度管理职能部门对制度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,其具体职责如下。
(1)负责部门内部制度的建立、优化、废止申请与实施。
(2)参与企业级制度的建立、优化、废止工作。
(3)依照制度主管部门的要求,针对部门内部制度实施调研,并及时反馈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。
(4)负责部门内部制度指标的设定与动态调整。
(5)负责部门制度文件的留存备查,以及向制度主管部门的提交报备。
(6)协调制度主管部门组织本部门员工进行制度培训,确保制度执行到位。
扫描二维码关注汉哲微信公众号,查看更多资讯